治疗方法:
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。药用苦参、黄柏、石榴皮各10 g,苍术、木香、槟榔各7 g,乌梅15 g,黄连、甘草各5 g,薏苡仁30 g。将上方加水500 mL煎至100 mL,滤渣备用。将一次性硅胶导尿管外涂少量液体石蜡后,连接吸入中药煎剂的注射器,自肛门缓慢插入10~15 cm,注入药液,拔管后稍稍抬高患儿臀部,尽可能长时间保留药液。每日1次,每7天为1个疗程。6月以下者,每次10 mL;6月以上者,每次20 mL。
患儿若伴有脱水、酸中毒、电解质紊乱、营养不良或其他部位念珠菌感染病灶者,均适当给予液体疗法及对症、支持治疗。
本病可能与婴幼儿肠道尚未建立完善的微生态平衡、免疫调节功能较弱有关。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是引起小儿霉菌性肠炎的主要原因,此外,不卫生的生活饮食习惯,如奶头、奶瓶消毒不严,也是容易感染的重要原因。
本病属中医学“泄泻”、“濡泄”范畴,由脾胃虚弱,运化失职,湿热蕴结肠道,扰乱气机所致。故用苦参、黄柏、黄连、苍术、薏苡仁清理肠道湿热;槟榔、木香调理气机;乌梅、石榴皮酸收涩肠止泻;甘草解毒,调和诸药。
现代药理研究证实:木香、乌梅、苍术、苦参、黄连、黄柏、槟榔均有一定抗霉菌作用。中药不仅能够抑制霉菌,还可调节肠道功能,增强机体抗病能力,通过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来达到抗病治病的目的。
清热解毒之中药煎剂味苦难咽,特别是婴幼儿服用更加困难,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的方法,减轻了患儿服药的痛苦。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,经肠道直接吸收后产生治疗作用,而不经肝脏解毒,还避免了口服给药后胃酸及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,局部血药浓度高,治疗针对性强,有效。